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小学书法教学网——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59|回复: 0

这样的“规范”要不得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201

帖子

602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602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6-12-30 19: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为《语文·书法网》用户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样的“规范”要不得
(佚名)
1.png
许多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几十万考生同写一题,千文一面,材料雷同,观点相近,格式相仿,相同或相似的语言随处可见,让人眼前一亮、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佳作很难发现。究其原因是考生们大多从讲求“规范”的课堂作文训练中走来,他们带着雷同的烙印走进了考场。
例如,面对2008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好奇心”,有十几万考生同时“把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十几万考生同时用这样一个启迪幼儿心智的故事来诠释高考作文,这不能不说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悲哀。越俎代庖的老师们在考前为考生们准备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却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浮躁和急功近利中完全扭曲和背离了新课标的精神,放弃了对学生的精神培育、思想熏陶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把课堂作文训练当成了一种纯粹的程式化的技巧演练,变成了简单的材料拼凑,在这种程式化的演练和拼凑中,老师强调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规范”。
“规范”的实质就是程式化,就是要求学生在一种模式、一种脸谱下写作。在结构上,老师告诉学生,议论文写作,开篇要引出论题,亮出观点,主体论述一定要有分论点,在分论点下举例说理,叙议结合,结尾要扣住观点,照应开篇;记叙文写作老师则会告诫学生一定要写出2~3个细节。在内容材料上,老师总是越俎代庖地帮学生准备丰富的材料。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依据的范本就是高考满分作文,老师们习惯于肢解高考满分作文,然后条分缕析地指导学生如何写出“规范”,并反复操练。这样的“规范”写作,其结果必然是千篇一律,有形无神,毫无个性与创造。所以“规范”必须要打破,高中的作文教学必须要从“规范”中突围。突破“规范”需要老师彻底摒弃作文教学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认真领会考纲的精神,抓住作文的本质,鼓励个性,张扬创新。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诚拥抱生活,真实地揭示生活的底蕴。
“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灵”,“没有思想”,这已成为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相当多的学生没能正视自己的生活,没能从生活中有所发现。不明白“贴近生活”的要义是展示自我心灵(王栋生:《你的生活是大地--我的一堂作文课》,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0期)。生活是丰富的,世界是缤纷的,但丰富的生活,缤纷的世界被我们的作文教学割裂了,没有五彩的生活,学生无法倾注真实的情感,也就必然写不出斑斓的思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诗者,根情。”其实任何体裁的写作莫不如此,作文一旦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生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文教学来培育情感,引导学生用真情来感受世界,体悟人生;可以用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来咀嚼平淡岁月的种种滋味;可以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来感受挫折中的迷惘和惆怅;可以用普·沃兰茨的《铃兰花》热情地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可以用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无情地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只有当写作成为情感驱动下的创作冲动时,文章才神气完足,情韵丰满。
第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想清楚再写”。因为写作不仅需要生活,需要材料,更需要对生活的认识和深入思考。语文教师切忌越俎代庖,而要引导学生透视琐碎平淡生活中所深蕴的真谛和本质。这就需要将丰富的感情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提升并确立评判标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着手,开掘他们思考的源泉。文学大师茅盾指出:写自己所熟悉的事。自己熟悉的事当然是指自己常听、常看或常思的事。写“熟”,可以写“我”也可以写他人、他事,总之是熟悉的人或事就行。让他们善于在熟悉的人或事上汲取,勤于在汲取的基础上思考,把自己看到听到的、经过自己思考的人或事变为自己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的生活视野自然就显得更大了,思考的深度也就更深刻了。
第三,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文章的构思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能使文气灵动而充满神韵,使文意隽永而深邃。但在“规范”封闭的作文指导思想的制约下,学生的思维空间狭小,不能构造立体开放的发散性思维,写出来的文章呆板、生硬,缺乏灵性。为此,教师要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构筑立体开放的思维模式,让写作进入张扬思维、催发心智的精神创作过程。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赋予事物以生命力。比如一个学生写《花果山的呼唤》,其中写到这样一个细节:他看到大山被高速公路分成两段,大山满目疮痍时,心里很难受。后来通过引导联想,他改写成:“大山被切成两段,一条高速公路从大山身上而过,挖土机吼叫着在大山身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血印,大山痛苦的申吟声被那‘轰隆隆’的机械声,‘嘟嘟’的喇叭声掩盖了,只有崖壁上残存的两棵樟树,那被截断的枝干,高傲地仰着,指向苍穹,向苍天呼唤”。你瞧,这不是以饱含美好情感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吗?小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据此展开想象的双翼,让自己的语言增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表现也富有个性。
第四,引导学生追求创造性思维。
现在学生作文,在观点上人云亦云,在选材上雷同,在表达上模式化。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发掘创造性思维,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模式对心灵的束缚,构造鲜活的思维形态。如引导学生从反角度对已成定论的社会自然现象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以图打破思维定式,开拓新思维,获得新发现;引导学生从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点,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示。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坚硬无比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课堂作文训练强调“规范”没错,但如果把形式强调到了极至而忽略了精神的培育、思想的塑造、品质的锻造,把作文“规范”变成了写作程式化,那就错了。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写作将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而变成一种宣泄的轻松与快乐,学生笔下的精神世界也将会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应对高考,也必将从容而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高级中学(222241)


中小学书法教学网——专注于中小学语文书法素质教育培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中小学书法教学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17 02:50 , Processed in 0.131167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