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为《语文·书法网》用户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农夫山泉 于 2017-2-9 12:53 编辑
试析“正确双姿”及书写习惯的养成 摘要 本文就学生应如何在日常书写中做到科学规范的“正确双姿”(坐姿、执笔)以及现行书写方式对于“双姿”习惯的不良影响加以论述分析,笔者从人体工程学原理出发,梳理“正确双姿”的要求与明晰“正确双姿”的科学含义与推广意义,以解决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种种“双姿”错讹问题,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正确书写习惯。 关键词:正确坐姿、正确执笔、书写习惯
引言
目前,全国的中、小学校及各类校外硬笔书法(写字)培训机构、辅导班,都在教学中努力尝试规范学生的“双姿”(坐姿、执笔),以期提高书写效率,取得最优学习效果。 可是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上的千人千面,往往使得“双姿”标准千差万别,教学反馈亦可谓千姿百状,学生因不良书写习惯造成的视力恶化、肩颈疲劳、脊柱变形等困扰始终没能得以真正祛除,总体看来不容乐观。譬如,在教学中虽然普遍向学生们强调了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本一尺远、身距桌边一拳远、指距笔尖一寸远,但由于没有科学统一的“量化验收”标准,“双姿”的落实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口头提醒上,并无可操作、易掌握的方法来具体施行。一些所谓的“正姿”辅助工具、握笔器,往往是商家逐利的噱头,并不能为学生带来真正的帮助。综观教学始终,便难免诸多遗憾:学生们或者身体重心虚浮,不能连贯保持对称平衡,多表现为头颈歪斜、肩肘偏倚、脊柱扭曲、腰背弓伏;或者执笔舛误、五指拘挛牵掣,左右手缺乏对纸、笔的有效轮流操控——虽不乏个别习字勤、悟性佳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一些书法比赛里获得成绩,但“一俊”实难“遮百丑”,学生们普遍存在的“歪、偏、扭、伏”等痼疾,仍没能得以有效根治——学生在今后的研习提高过程中也就无法真正自如做到 “八面出锋”、“心手双畅”。前述种种,皆因大家对“双姿”的严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量化标准与施行方法缺乏统一梳理并形成共识,从而“正姿”也就成了自说自话、各行其是。 有鉴于此,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注1),结合传统“三个一”理论,以“可量化、循标准、按步骤、提效率”为目标,尝试解析如何使学生养成“正确双姿”,从而有效杜绝不良习惯反弹,做到轻松畅快书写。现不揣冒昧,抛砖于后,就教于诸方家同仁: 一、正确“双姿”习惯的养成 1、何谓正确坐姿? 提示:垂直重心、中轴线、左右对称 在当前较为流行的对坐姿标准的各种表述中,总括起来,可简略归纳为下面十个字: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安。这十个字的表述,基本概括了坐姿的规范细节。但诸说纷纭,莫衷一是,虽有各家口诀指要,却每每隔靴搔痒,未能寻隙导款,游刃其中关窍。笔者试析于后:众所周知,人体头部居中,四肢左右对称,身体呈“轴对称平衡”——这就意味着我们身体重心是在躯干的中轴线上;由此亦可推导出,我们习字过程中的“手眼身法步”,都要依循“对称等量原则”。唯其如此,才能够保证我们身体绝对意义上的平衡稳定——这也是解决因非对称性坐姿导致的身体偏倚趴伏、欹轻欹重造成的头、颈、肩、背过劳或脊柱扭曲变形的正确途径。在教学中,针对“一尺、一拳”,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步走”: 第一步,头、颈、肩自然松弛平正,躯干挺拔,双手扶膝,双足与肩同宽垂直踏实,目视前方; 第二步,前臂呈“八”字对称,双肘横向撑开,上臂与前臂约呈90度夹角,同时双手前推(以左、右手虎口张开,拇指、食指指尖分别两两微触呈倒“心”形为限)置于桌面(此处需要强调的是,两肘尖务必保持在桌沿外约两并指的距离,即做到“身距桌边一拳远”;切忌趴伏,否则身体重心前移造成背驼腰弓); 第三步,头、颈、躯干保持挺拔正直,随臂肘推撑时向前微俯(与桌面约呈75度夹角)、视线自然落在双手相合“心”形处(此距离即为“一尺”),双足保持与肩同宽垂直踏实,切忌向后收拢或向前交叠伸出(这是造成身体重心虚浮的症结)。 只要认真落实以上三个步骤,遵循量化标准,我们就能时刻保持松静自然、敛气凝神的书写状态。 前述只是静止状态下的对称平衡,关于如何在连贯书写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稳协调,后文将继续说明。 2、如何正确执笔? 提示:自然屈拢、协同伸缩、便于提按 通过互连网络,我们会很容易的搜索到诸多关于“正确执笔方法”的图文范式。但种种敷演,难以自圆其说,反倒似证实迷。例如:有图示标注为四个点,即拇、食、中三指的末节前端,以及食指与掌骨的接合部关节凸起处;同时配以文字说明,“刊误纠错”,亦可谓“图文并茂”——但这么做的物理学依据(支点、力臂及三指合力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及运动关系)是什么,没能从人体工程学视角予以剖析明确,令人无法释疑。 笔者认为,我们的执笔原则,首要重在屈伸自如、提按顺畅,应最大限度发挥拇指、食指及中指的协同合作功效;特别是不能让食指因执使错误,落入关节逆向发力的陷阱。右手五指应由外而内,自然向掌心屈拢握成空拳状——相应的各指权责也藉以明确:拇指的作用为“推”,自左下向右上发力;食指的作用为“钩”,自右上向左下发力;拇、食二指尖端平齐捏合,形成对笔杆上部2/3圆周的包围(二指合力内屈,可使笔杆自如上提);中指的作用是“顶”,最末关节托于笔杆下部1/3圆周,协同拇指、食指合力内屈完成上提动作,亦可主导发力、自掌心向外完成推弹钩趯;无名指与小指自然并拢于中指下,起到衬垫、缓冲的作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拇、食、中三指,须呈等边倒三角形环裹住笔杆(三指的发力点要在笔杆同一斜切面圆周上,否则无法同步有效伸缩)。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笔杆所抵位置,以食指根部关节外侧为宜(食指根与手掌接合处的关节凸起,即为执笔正确与否的“分水岭”)——这对于拇、食、中三指间能否协调发力,做到自如屈伸,表现充分的提、按,至关重要。我们知道,“提按”是笔法的核心要求,是运使笔锋塑造点、线的前提条件。无论软、硬笔,都要强调“提按”在书写中的作用。只有充分的理解并掌握“提按”,我们才能够对纸笔之间的“最佳摩擦系数”了然于胸,才能让手中工具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释放。而硬笔“提按”的表现力大小,便是由拇、食、中三指的协同伸缩区间决定——这符合“木桶原理”:如果笔杆枕在虎口内或靠在食指根部关节凸起上,那么食指就难以自如内屈回钩,笔杆的上移动作受限,行程必然因此缩减,指肚也必然会增大与笔杆的贴合面积,使其最末关节韧带逆向过度拉伸,日积月累就会造成机械性劳损,进而形成书写障碍,同时削弱另外两指的合力作用,最终导致执笔舛误,运使乖滞,让写字变成一件无比痛苦的差事。 关于执笔正确与否,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测证:在空白的正方格内,分别按顺、逆时针方向,轻提、匀速画出最大半径的正圆。如能做到以拇、食、中指分别主导迁移的各段弧度自然顺畅,“360度无死角”,即为达标。 笔者主张,行笔过程要坚持揣摩运用“轻、快、提”,戒除 “重、慢、按”,以有效减少笔锋与纸面间的摩擦阻力——这对提高书写速率,效果显而易见。 二、如何养成正确书写习惯 前提条件是保证做到“正确双姿”;反过来讲,“正确双姿”将最大限度的保证书写过程轻松自如。这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前文在关于坐姿的论述中,提到了左右手的对称要求,这里的“对称”不仅仅是两前臂的静态“八”字摆置,还要做到左右手分工协作,明确“主从关系”:无论横写或者竖写,当以右手落锋处(两手相合的“心”形范围内)为“坐标原点”,其运使覆盖半径需圈定在双目所视的“中央活动区域”;每完成一个书写单元,左手须相应的扶纸(本)向左(竖写则向上)略作挪移,以便于右手保持“原地”自如书写——这有点类似于饮料工厂灌装车间的流水线,纸或本就是“瓶子”,而笔锋落处就是固定的“注水口”。 这里要再次强调的是,双肘的作用是不可轻忽的。“三个一”当中的“一拳”,就是由肘尖的位置决定,这也是能否保持身体重心居中平稳、杜绝“歪偏扭伏”、保证呼吸顺畅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一尺”的距离自然也随之确定。从杠杆原理来说,前臂的支点就在桌沿上。肩、肘、腕、指的连动,也是借助于肘尖的相对位置——此时肘尖在桌沿外,上臂微压,可使前臂腕指轻松抬起,做到双手自如交替控制纸笔。 前面这些看似繁琐的“条条框框”,不外乎是要让我们清楚知道:坐、立、行、走,是一个人完善自身、成就自我的起码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最大限度的保证身体重心平衡稳定,让头、肩、身、足、臂、肘、腕、指,各安其职、各尽其用,才会在汉字横写过程中,让我们的身体避免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必要的痼疾,自动摒除内扰,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结语
与当世通行的左起横写规则相对应,追本溯源,在传统汉文化读写习惯中,前人都是采用右起纵向排列的方式来实现。这种传统,是历代先贤经过几千年不断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对阅读书写形式与方法确立的通则。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西学东渐,我们的现代学科设置与学习方式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西方文化模式主动靠拢;代相递延,对中华传统文化菁华的因循继承,反而多遭冷遇漠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现实的无奈。汉字作为二维矩阵式图形文字,具有极强的文化适应性,无论是纵排或横排,都不影响认读——可是,横向书写的弊疾也由此滋生且肆意漫延: 首先是书写的连贯性,无形中被大大削弱。因为我们汉字的结体固有规律,使得笔画顺序基本遵从“左、上”起始到“右、下”结束;如果是按传统的竖排方式,则上下字间连续书写过程中的笔势总体上呈纵轴“S”型微曲摆动轨迹。当我们头正身直,双手始终在纸笔相合处的纵轴两侧作垂直平移——此时身体重心并不存在明显左右摇摆的弊病,我们可以很“诗意”的把汉字写得前后连通贯气、线条摇曳生姿(有传世经典书法作品为证)。而在自左向右的“拉丁字母化”横写过程中,我们的笔势趋向就不得不呈现为被动的“心电图”式——这已经大大降低了书写效率。 其次是我们的坐姿,亦深受此影响。现在校园中普遍存在的“双姿”错讹问题,越来越呈现出恶化的趋向,这并非笔者危言耸听。由于现在通行的书写方式是自左向右的“横拖式”,极易埋下各种隐患——如果我们不能采取积极妥善的应对措施,向学生传授科学合理的“双姿”规范,使之尽最大可能做到“零误差”,那么学生们的身体难免就会引发各种疾病,从而困扰成几何级数放大,舛误跗骨随形,最终无法端正身心,从容向学。 惜乎举目潮流若此!我们身为华夏儿女,不能因为汉字横写已成定规,就因噎废食,不思变通,自我放逐,任流弊肆虐。因此,今天尤其有必要向大家强调“正确双姿”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期共同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积极在各级各类教学中(尤其是师范类学校)对“正确双姿”予以大力推广。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莘莘学子突破不良书写习惯的围剿,以最优美的身姿、最饱满的热情,描绘美好的未来。
注1: 人体工程学原理(引自互联网“百度搜索”辞条):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机工程学、人类工程学、人体工学、人间工学或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c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人体工程学是由6门分支学科组成,即: 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劳动生理学、环境生理学、工程心理学、时间与工作研究学。人体工程学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作者:罗云龙,44岁,男 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职务:副科长 讯址: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政府8号楼546室(社保局) 邮编:154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