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阅读法,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天真的阅读法,天真的阅读本来是美国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阐述的一个文学阅读理论的概念,我借鉴过来,改造为一种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方法。我通过阅读《瑞士人罗宾逊一家》所到达的世界,似乎并不依赖于书中的文字而存在,虽然那些文字是我窥见这一虚构世界的唯一窗口。我现在会说,那个窗户通过各种修辞技巧,无疑塑造了这个世界,那扇窗并非无色的透明的,但无比荣幸的是,我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我通过文字,似乎看到了文字后的、不依赖于文字存在的东西,虽然我只能通过阅读那些文字到达那里。 我知道《瑞士人罗宾逊一家》是一个叫约翰·大卫·威斯的瑞士作家在德国写的,我读的是英译本。但我相信我的童年经历是真切的,它可以回答为何为文学提供一条线索。米勒说文学是儿童最好的读者。 天真的阅读是什么呢?就是对文学所创造的想象世界,怀着信赖心态的阅读,用米勒的话来说,就是要天真,孩子般的投身到阅读中去,没有怀疑、保留或者咨询。我认为呢,这样的天真阅读可以成为小学语文,儿童语文教学的方法。 我有一次听公开课,一位老师讲童诗,让学生接续来作诗,给出喇叭花小喇叭吹呀吹,这样几句诗,让学生来接。有一个学生就接上,小喇叭吹呀吹呀,把主人唤醒了,主人唤醒了吹呀吹呀,这个时候老师说摘花可不好。 我觉得这里不是天真,这就是违反天真阅读的教学法。摘花好不好?这个是一个伦理道德观念的事情,把伦理道德观念带到一首诗歌中来,一首想象诗歌中间来,我觉得是违反天真的阅读,这是大人的一种,不会在现实世界和想象文学世界换频道的一种方式。如果这个时候出来说这种话,对学生的文学性思维和想象性的文学思维,就会造成阻碍。 有一首诗叫《我不想吃鱼》,我不想吃鱼,我就是不吃鱼,因为……因为我属老鼠,猫喜欢吃的东西,我决不喜欢。非常好,非常有情趣,讲这首诗的时候,老师问,我不吃鱼的理由正当吗?学生我觉得是本能的回答,就是以阅读文学的本能,就读文学状态之中的那样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正当的,当然正当了,我属鼠,和猫是天敌,猫喜欢的我绝不喜欢。 但是老师就反问,这正当吗?然后学生有的时候课堂上老师这么一反问的时候,学生就意识到我回答的不是你想要的答案,赶快就改口不正当。我觉得老师认为不正当,这个是现实逻辑,现实逻辑是什么呢?你属鼠,但是你并不是老鼠,你是人,你和猫也没有恩仇关系,所以猫喜欢的东西,喜欢鱼这种东西你也可以喜欢,当然你被鱼扎就另当别论。 这和属相是没有关系的,这是现实的逻辑。我觉得用这种非天真的阅读就会消解这首诗的趣味,成为进入文学世界的障碍。低年级的儿童文学,天真的阅读,我觉得在低年级尤其要重视,为什么?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去年的时候,我做丰子恺童话书奖的顾问,有一次我们到北京的一个小学校去,他组织了500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听我们讲故事,黄丽讲《安的种子》,一年级的孩子很有兴趣就问你那个画是怎么画出来的,黄丽就讲他采取,去搜集素材时候的一些事。 他其中讲到,他到西安附近的山上有一所寺庙,因为那个是他最主要的搜集素材的一个来源,那么他就说,有一件事让他很感动,冬季的时候,前一天下了大雪,他们开车往山上去的时候,发现路上雪都被扫过了,可是到了寺院里边之后,发现寺院里边的雪却没有扫,黄丽就问那些孩子,孩子们你们猜猜是谁扫的雪,500个孩子异口同声,大家就用《安的种子》故事里的一个人物,按现实逻辑不会出来扫雪。 但是故事里面因为写到过安他先去把庙门外的雪扫一下,学生呢,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把故事里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事情,就把它融合到一块了,在他的观念中故事里的人是真的,故事里的情节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孩子天真的阅读,黄丽的本能回答也是说是几个大和尚扫的。我认为你就不应该去纠正他们的想法,不可能,那个是故事里的人物,虚构出来的,并不存在,怎么能到现实生活中山上扫那个雪呢?不能这样来讲,这样讲就会破坏这样天真的阅读。天真的阅读,有非常重要价值的。 在低年级天真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告诉学生故事是虚构出来的,故事里的人和事都是作者编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在中年级、高年级需要不需要进行天真的阅读,我认为仍然需要,即使对我们大人也需要天真的阅读。 如果大人没有天真阅读能力的话,说明你的艺术能力退化了,你被现实逻辑束缚住了。在中高年级需要进行天真阅读,我需要使用延迟怀疑的态度,是文学达到的一种效果。就是读者在开卷之前,能够意识到这个故事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但是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之中,却宁愿相信作家所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作家并没有在编谎,这就是延迟怀疑。 我觉得好的文学的读者,像我这种在大学里教文学的人,我们有职业病你一读文学作品就拿理论的尺子量来量去,结果文学的乐趣就看不到。对于我们这种有职业病的人,有的时候我们进入天真的阅读,需要文学有特别强大的吸引力,写的艺术的真实性。 我还记得在99年的时候,我当时正忙着写博士论文,读到了《我的妈妈是精灵》,从下午开始读,一直读到夜里一点来钟,到黄昏的时候那个精灵就出来了,那个故事吸引着我。最后真的是非常感动,我读完这个书的时候,因为那个精灵最后是一个悲剧,她要告别人类的世界,回到自己的故乡去,那就是相当于一个母亲和女儿的生离死别。 我当时我还记得我放下书,我回头看看我妻子,她躺在床上睡觉,我看着她背影,我心想,如果她也是一个精灵的话,我有一天知道了我会怎么办?后来我就把这个故事写成了我和我妻子写的,我的妈妈是精灵,那个故事里边去。那个故事讲起来也非常好玩,有一天夜里,我妻子跟我开玩笑,我稍微早睡一点,她是夜猫子熬夜,结果我要起来去卫生间的时候她回来睡觉,等我从卫生间回来她就不见了,我就到处找,先从大厅里面找,窗帘后边,落地窗帘后边,空调机后边,我到处都找,没有找到,就进入到我的书房找,也没有找到,到厨房,到阳台上找,都没有找到。 后来我想唯一躲藏的地方,我还找了我们卧室的大衣柜,我还掀开她夏季挂的连衣裙,没有,我就慌了。慌了之后,我又想是不是找的不彻底,我回去又把大衣柜又翻开一便,我想只有在我儿童睡觉的卧室里面有一个卫生间,改成了储藏室,我进去找了还是没有找到。没有找到我就慌了,真慌了,我把我儿子从床上叫起来,我说你妈妈不见了,到处找都找不到,他跟我出来,把所有的灯全都打开,我说不要再找了,我甚至当着我儿子的面,推开我们家锁的房门,开开门喊着她的名字,我读幻想小说有一点着迷了,最后我妻子传来“呵呵......”笑声,最后在什么地方? 在我卧室那个大衣柜连衣裙后边藏着,我说不可能你藏后边,我说我都已经拨连衣裙找过了。她说不是,我当时就是藏在了书房里边,你把那个卧室找完了,你在那个大厅,你在厨房找的时候,我从那个书房溜回了卧室,我躲在这里,我说第二次我也找了,她说第二次你只拉开了门,你没有拉开连衣裙,我现在都心存怀疑,所以我故事里面写的是也许妈妈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她已经出门要回精灵故乡,听到了我们的互换,舍不得离开我们又回来了。 天真的阅读对每一个人对成年人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天真的阅读,你就进不了这个文学世界的大门。所以呢,我觉得在小学高年级也是同样的,但是在小学高年级进行天真阅读的时候,要警惕的一个问题是,不要人为的故意的诱导小学生去相信文学里的事情和人物的存在。 但我们的教学中是存在这个问题的,就是有的时候我们故作天真,到了五年级、六年级、四年级,还让他们相信文学世界是真的,那么这样的话,我觉得小孩子的频道就不会换频道了,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教学的案例,也是讲金子美玲的一首诗叫《积雪》,“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亮照着它。下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层的雪很孤单,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这个老师的描述,听着听着,孩子们被深深打动了。 小孩子出来讲,一个孩子说上层的雪好冷,我真想为它盖上暖暖的被子。另一个学生说,我以后走在雪地上,要轻一点,再轻一点,我怕雪会痛的呢?第三个学生说,我好想去陪陪中层的雪,让它们不再孤单!对这样的回答,老师是说欣赏童诗就是一次次唤醒的过程,童诗唤醒了孩子中最温柔最善良的光芒,有这样的评价。我的评价其实有点和他相反。从他的描述来看,他从三年级教起,教童诗,所以这个教学对象,最起码是三年级的孩子。 如果我们看加德纳的一些研究,他认为到了八九岁的时候,小学生会进入一个现实主义的阶段,那个时候你再强化他的天真的阅读,我觉得可能是有一个问题,问题在哪儿呢?金子美玲,她其实是用象征手法创造里积雪的世界,并不是你们家院子里的积雪世界。和你走在路上要踩的积雪是两回事,这个学生呢,他就是在这个地方是弄乱的,当然学生由于象征诗的积雪世界,产生了善良的同情,这是很好的事,也是我们文学想达到的效果。 可是呢,因为有的这种善良的同情就产生,我以后走在雪地上要轻一点,再轻一点,我怕雪会痛的,产生这种想法,我认为是有点病态,有点病态,你再感动再想同情,一般正常的人不会想到我走在雪地上的时候我要走的那个样子。 可能会唤起是同情和相近的事物自己要怎么怎么样,对这一点,老师非但不要鼓励,反而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要明确告诉他诗中的积雪并不是你走在路上时脚下的那个积雪,的确是这样,诗中的积雪是一个象征的想象的世界的一个存在。那么可能有人说,那个学生只是这样说说,表达他的一个善良的情感,但问题就在这些,你并不会真正的去做,你为什么要去那样说呢? 我认为这种天真是一种假天真,我听到一位非常有名的特级教师讲的,这节课真的是问题太多太多了。我们读《小珊迪》,你像一个好朋友一个亲人去世开追悼会一样来这么表达,而且呢那个珊迪一痛之后,到结尾的时候,全体起立,大家一起再朗诵,怀着对永远离去我们小珊迪的感情,这个不能成立,他们是讲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这个故事在那个里面不能成立,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是给了一个英镑,一个英镑呢,买了火柴要花一便士,一个英镑要找回绅士11个便士才对,可是因为珊迪遇到了马车车祸,他的钱滚的到处都是,最后只找回了四个便士,四个便士的话,他不忘了要给绅士找还的钱。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个诚恳善良的孩子应该还多少钱呢? 故事里边是还了四便士,为没有找还的七个便士表示道歉,那也就是说珊迪认为他应该还给绅士11个便士,可是我认为呢?珊迪他应该这样想,自己是把火柴卖给那个绅士了,可是有七个便士都不见了,那是绅士的损失,所以这一盒火柴,这一便士我不要,我应该还给他五便士才对,你把那七便士不还这不对,最起码你要说诚恳善良的孩子,你要歌颂他的品质的话,所以这个就是我说,我的教学法里面有一个叫文本戏读法,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找出这种文章它的破绽,它的不合理性,或者叫做病症。好的作品也可以用文本戏读法去发现这些东西。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有的教材是放在一个单元,这是很好的想法,可是在课后的练习思考题,说写几句话,分别赠给两位小主人公。你写封信,写几句话,赠给故事里的小主人公。我个人的体会方式是很难,我们写信要有真情实感,要有真正诉求的对象,可是故事里的人物在六年级,给故事里的人物当真去写信,这个我觉得是一种刻意的所谓的天真的阅读,我认为不采用这种所谓的天真的阅读方法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