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书法教学网——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网站

标题: 正值山花烂漫时——陶本一先生编辑思想综述 [打印本页]

作者: 超级斑猪    时间: 2016-12-30 17:00
标题: 正值山花烂漫时——陶本一先生编辑思想综述
正值山花烂漫时
——陶本一先生编辑思想综述
蔡智敏  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陶本一先生是语文报社的创始人。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迈开脚步,陶本一先生就创办了《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他又带领报社同人创办了《语文报》。
  经过30年的发展,语文报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3种不同版别报纸、3种期刊的集团化报社。《语文报》被专家和读者誉为“中华语文第一报”,多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国少儿报刊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报刊。近年来,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中,《语文报》一直名列前茅。2006年,“语文报”商标还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媒体界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语文教学通讯》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对外交流首选语文期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连续1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
  语文报社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能被全国几代读者接受和认可,与陶本一先生的编辑思想息息相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因为陶先生在语文报社成立之初,对报刊做出了准确而富有远见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并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带领报社同人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为语文报社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语文报社才能在后来的发展中越走越顺,直至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陶本一先生并没有把编辑理论研究作为自己的专业,他的先进的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编辑实践中,融汇在语文报社三十年发展历史的点点滴滴、角角落落。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对语文报社发展历程的回顾,来系统总结陶先生在编辑出版领域的重要贡献,在报社成长的脚印中触摸他的思想气息,在报社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点上品味他的高远境界,这样,能够更真切地把握陶本一先生的编辑思想的精髓。
  一、适应时代需求,把握历史机遇,为时代服务,一片犁铧翻起万垄生机。
  《语文教学通讯》创刊于1978年。那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动乱,满目疮痍;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充满希望。许许多多的人们突然间睁开理性的眼睛,渴望学习,渴望充实空虚的头脑,解放禁锢已久的思想,实现精神上的拓展与新生,进而创造新生活、创造新时代。这不仅是个人的愿望,也是时代的愿望!
  但与此同时,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精神产品的贫乏。陶本一先生当时还在山西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工作,一次他带学生到山西省平定县搞教育调查,发现学校的语文教师除了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之外,再没有任何其他可供参考的书刊,其语文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一严峻的现实状况,让深爱着教育、深爱着孩子们的陶本一先生心痛不已,同时,也激发了他在1978年先行创办《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的灵感。《语文教学通讯》创刊后,消息不胫而走,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争相订阅,杂志的期发行量很快就达到了近30万份。
  1981年10月,陶本一先生又带领报社同人创办了《语文报》。《语文报》的出版如星星之火,即刻燃成燎原之势。她是国内第一份为中学生学习语文服务的教育类专业报纸。但当时的读者并不局限于中学生,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读《语文报》。当时语文普及读物的严重匮乏加上人们久久压抑在心头的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使《语文报》成为那个时代的宠儿。
  《语文教学通讯》和《语文报》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承担起“传播语文知识,促进语文教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和使命。这种服务社会、服务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陶本一先生编辑思想的基石。它不仅使陶本一先生从中文系的一名一线教师转变成为一位杰出的编辑出版专家,而且成为语文报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贯穿、体现在语文报社工作的方方面面。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焦祖尧曾将陶本一先生比作犁,在荒漠的原野上,一片粗糙的犁铧深深插入大地,播撒知识的种子,身后的垄沟里泛起无限生机。这种“犁铧”精神,是对陶本一先生秉承的使命感的最好诠释。
  语文报人秉承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来编辑、经营这份报纸。正是这种使命感,给了语文报人精神的原动力,使大家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克服各种困难,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从而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将语文报社的事业越做越大。
  二、倡导“大语文”办报理念,着眼提升读者素质;“大语文”展现大气度。
  《语文报》的开创者之一张春林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大语文”这一术语,但真正把“大语文”确定为《语文报》办报理念的,是陶本一先生。当时的“大语文”可以这样表述: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是育人益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
  “大语文”的核心实质是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陶本一先生已经富有远见地意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究其根本将取决于人们素质的提高。语文报社在编辑工作中倡导、实践“大语文”观念十几年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大语文”编辑理念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编辑思想。
  新世纪,“大语文”已成为语文报社最独特的品牌价值和最突出的品牌魅力。随着语文报人对“大语文”研究的深入和时代要求的不断变化,“大语文”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语文报社明确提出,所谓“大语文”,既要尊重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熔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炉,又要把握教材的学习方法和考试的命题走向,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研究考试、超越考试,还要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小课堂、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境中和机动灵活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30年来,语文报社一直坚持不懈地倡导、推广“大语文”,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曾经指出,“大语文”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在《语文报》的影响和推动下,“大语文”已经成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教育领导、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广泛认同的语文教学理念--大家已经意识到,从“大语文”出发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大语文”由陶本一先生倡导,在《语文报》上成长壮大,如今已走出报社,辐射全国,正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吸引全国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三、以编辑出版促教学研究,促教育发展,丹心育人,耕耘未来。
  《语文报》和《语文教学通讯》创办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促进语文教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978年,当时正值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语文教学通讯》针对学生语文基本功差、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能力低的现状,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倡导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推广教学实验典型,为各地师资培训提供鲜活素材。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文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语文教学通讯》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调整,但刊物基本宗旨始终不变,那就是向语文教师传递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为全国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学术交流提供园地,为语文教师的成长提供舞台。
  陶本一先生的思想通过《语文报》和《语文教学通讯》,表现出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通过报刊,最前沿的教改信息迅速被传递到每一位语文教师心里,教育专家的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被迅速推广、交流;全国很多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报》和《语文教学通讯》,掌握教学方法,熟悉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全面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一名教师的成长变化对全社会来说,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几万名、几十万名甚至更多的语文教师因为有了《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的陪伴而迅速成长,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进而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人生之路奠定好基础。此刻,这种思想已不再是涓涓细流,而化作一片无声的大潮,铺天盖地,滚滚向前。
  四、以开放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编辑平台,集各地精英人才,办超一流优秀报刊。
  《语文报》诞生于临汾这个相对偏僻、闭塞的小城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又没有现在这样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广泛的信息来源,在这样的条件下创办报刊,能办好吗?怎样来办?从一开始就有人表示担心甚至怀疑。
  陶本一先生为语文报社制定了一种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开放式办报思路。在他心中,报纸和杂志的创办就是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尤其是报纸的创办,正是大家在会上经过积极、深入的探讨才最后确定下来的。平台是借各方力量搭起来的,这个平台上就应该,也一定要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充分利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办一份高品位、高质量、可读性强的报纸,更好地服务读者。当时,语文报社决定以山西师范大学为大本营,在北京、上海、杭州、长春、南京等地设立编辑分部,采取“总部+分部”的全新模式来办报,充分调动和有效整合全国各地的优势教育、文化资源,办一份高水平的报纸。这种在全国各地设立"编辑分部"的创新举措,让所有关心语文报社发展的人打消了疑虑,增强了信心。
  设立编辑分部的效果立竿见影,这些分部的成员大多是当地语文界的精英,有的还是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们在当地主要负责组织稿件、配合总部举办活动等工作。这样,《语文报》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结交了一大批思想活跃、学识渊博的专家,而且扩大了稿源,保证了稿件质量。
  开放办报的思想并不仅仅停留在设立编辑分部,这个编辑平台还定期向学生开放,邀请全国各地名校、优秀文学社团参与报纸各个版面的选稿、组稿工作,有时甚至一期报纸让学生参与编辑8个版面。这种开放性的办报思想充分调动了广大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拉近报纸和读者的距离,也为《语文报》的发展注入新鲜的元素。
五、质量至上,不断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创办30年来,时代在变,读者的阅读口味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报社始终如一地得到了全国中小学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报社的报刊质量在全国同类报刊中始终领先。视报刊质量为生命,不断求新、求变、求精,这是陶本一先生办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报》创刊后,经过4年的发展,期发行量就达到190多万份,但语文报社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根据读者需求,又先后创办了《小学语文报》和《小学语文报·低幼版》。具体到报纸的版面栏目和内容选择,《语文报》强调,不仅要注重字、词、句、篇的讲解,语、修、逻、文的辅导,听、说、读、写的训练,还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方法的点拨、能力的提高、思想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报纸所登的文章包括课文的说疑解难、名作的导读、优秀习作的评点、考试题型的解剖、语言文字的透视等各个方面,并立足于语文的层面,对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文学创作、心理健康等进行及时而深入的观照与剖析。相对于当时同类报刊来说,《语文报》的架构可以说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实用性和可读性自然就高人一筹了。
  语文报社还建立了评报制度,在担任语文报社社长期间,陶本一先生常常把全社各个编辑部的编辑集中在一起,对报社一个阶段的所有报刊进行评比。陶先生在报社营造的工作氛围非常和谐、融洽。每次评报,大家的眼中只有报纸,只有栏目和作品,所以每个人发言都不避讳,不偏袒,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都在为报刊质量的提高而献言献策。因此,每次评报收获都很大,令各位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受益匪浅。当我们回忆到这里,相信每一个老报人都无法忘记那一次次感人的画面:狭窄的会议室里,报社各个部门出版的报纸铺满整个地板,编辑环坐周围,陶本一先生清瘦的身躯俯趴在地板上,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在报纸上圈点、标示……
  这些年来,语文报社一直恪守“质量至上、不断创新”的信条,根据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中小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的不断变化,狠抓报刊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编校制度,精益求精,永不满足。《语文报》被山西省市场品牌用户满意度调查活动组委会授予“山西省学习类首先报刊”称号,连续7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报纸。在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检查评比中,《语文报》连续三年取得教辅文科类报纸第一名的好成绩,从而在2009年被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审读中心确定为首批免检产品。目前在全国语文类报纸和山西省教辅类报纸中,获得首批免检资格的只有《语文报》一家。
  六、坚定专业方向,不贪多,不求全,以专和精实现高质量,服务读者。
  陶本一先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是语文教育研究,做语文,自己是行家里手,能做出满足全国读者需要,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能给全国读者提供最专业、最周到的服务。《语文报》和《语文教学通讯》之所以一开始就取得巨大成功,正是缘于报社对语文教育现状、未来的深刻认识和对语文报社自身优势的清醒把握。
  所以,从最初的《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到后来的《中学生文学》《语文文摘报》,语文报社只编辑出版语文类报刊,从不贪多求全,事实上这一举措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上世纪80年代,校园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文学社团纷纷成立,本着呵护之、扶持之、光大之的目的,语文报社于1986年1月创办了《中学生文学》。这是全国第一份专门发表中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文学月刊,虽然只出版了短短4年,但这份"中学生写,写中学生"的纯文学类刊物的发行量就达到了15万份,对中国的校园文学、青春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后续力量的茁壮成长影响深远而意义巨大。《语文文摘报》出版发行的时间更短,只有3年,但它以高度密集的信息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编排形式而深受语文界朋友喜爱,发行量也达到了10余万份。
  “坚守”被语文报社的继任领导很好地继承下来。后来的社会形势及出版市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版市场的爆炸式繁荣曾经让所有的编辑出版工作者眼前充满诱惑,但语文报社仍固执地坚守语文这一阵地,集中全部力量在语文这一学科研究、探索,不向其他学科发展。
  报社的专一换来的是报社产品更加专业的品质。随着教育改革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语文报社对其产品进行着不断的拓展、细化,《语文教学通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刊,《语文报》的版别划分也更细,针对性更强。在进入新世纪后,报社又针对学生书写水平低下、阅读状况不理想、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等现状,创办了《书法版》《青春阅读版》和《大学人文版》三份报纸。今天,报社产品已经覆盖从学前到大学的各个阶段,致力于帮助全国青少年提升语文素养,发展语文能力,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尽了一个企业应尽的最大社会责任。
  七、树立品牌意识,将编辑出版与品牌建设相结合,推《语文报》走上一条通坦大道。
  如果说前面所谈的是陶本一先生作为一名学者的学识和睿智使然,那么带领《语文报》树立品牌形象,则完全体现了陶先生作为一名编辑出版专家的卓越的远见。从创办之日起,《语文报》就将报纸的编辑出版和品牌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报纸内容上勤于创新、勇于开拓,对读者、对社会乐于服务、甘于奉献,内外兼修,树立品牌形象。多年来,《语文报》不仅赢得了千万读者的信赖,而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1993年,“语文报”商标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申请注册,这是语文报的品牌建设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语文报”从此成为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式商标,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动作。在市场刚刚起步、人们头脑中"商标"意识还不是很清晰的时候,《语文报》又一次抢得先机,在发展历程中书写了很重要的一笔。1997年起,“语文报”连续三届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2006年10月,“语文报”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我们媒体界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语文报”这一品牌已经成为语文报社的无价之宝。它是报社事业发展的基石,是报社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语文报人正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呵护、培育这一品牌,全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发行市场,回报社会,回报读者,将"语文报"这一品牌做大做强。
  八、走立体化办报之路,以高规格活动带动《语文报》快速发展,将报纸的形象刻进每一位读者心里。
  立体化办报之路,就是说在编辑出版报刊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报纸平面的策划编排,也不仅仅局限于报社编辑的参与,而是力求从报纸延伸出去,举办高规格、高水平的活动,通过活动,让读者和社会各方真正参与进来,达到编辑、专家、读者的深层次互动,既提升报刊质量,又提高报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早在1981年冬天,陶本一先生便提出“用活动走向全国,树立《语文报》形象”,从而拉开了《语文报》立体化办报的序幕。此后,《语文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特点,陆续策划、组织了“热爱国旗、国歌、国徽、版图”征文活动、“青春诗会”、“走向社会”征文竞赛、“我们这个年龄”征诗竞赛、小学语文智力竞赛、华夏中学生作文大赛等一系列高水平赛事,而且还与其他行业协会或媒体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学生日记竞赛、全国少年儿童金凤凰童话写作大奖赛、科普作品作文比赛、“七彩阳光”杯中学生作文大奖赛等活动。在此基础上,《语文报》还把举办活动从报纸延伸出来,从扩大学生阅读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出发,先后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的赛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国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这项活动的宗旨是倡导青少年“读优秀的书,做高尚的人”。从1981到1991年,《语文报》连续举办了5届全国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慕华、严济慈、孙起孟,老将军肖克、洪学智,彭德怀夫浦安修、陶铸夫人曾志,中宣部副部长李彦、翟泰丰,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著名作家吴伯萧、苏灵扬、马烽、王蒙等都曾出席这项活动。此外,语文报社还举办了16城市语文知识邀请赛、"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等高水平赛事。这些活动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为报社赢得了很高声誉,也为报社赢得了市场,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九、注重语文教育研究,注重编辑人员培训,高素质带来高品质。
  在编辑出版实践中,陶本一先生将语文教育研究和编辑出版两个领域打通,将自己的语文教育研究成果自觉地运用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这样,报社的产品在版块分割、栏目设置、内容选择等方面,因为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变得更加科学、权威、厚重;而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能接触到大量的一线教师,了解学生师生的需求,熟悉各地教学现状和发展态势,这些又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两个专业领域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每个领域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陶本一先生还非常重视报社编辑人员的遴选和培训,组建、培养了一支始终以事业为重、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团队。这是陶本一先生对语文报社重大贡献,也是他编辑思想的重要体现。
  语文报社用人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报社刚刚成立之时,所有的年轻编辑都是从山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每个人在进入报社之前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考查,品行、气质、性格、能力等都在考核范围之内,所以进入报社工作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专,每个人都不是等闲之辈,都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年轻编辑进入报社工作以后,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每一位刚进入报社的年轻编辑都是从校对做起,先熟悉报纸风格、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随后再到选稿、改稿、编稿、组稿、画版,渐次推进,逐步提高,每个环节都从严要求,认真落实,严格考核。经过长期严格的培训,语文报社每位编辑都成为可以独挡一面,“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人才。
  在陶本一先生的带领下,语文报社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今天,语文报社的团队本身虽然在不断变化,但从总体上说,仍继承了最初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也是语文报社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根本保证。
  十、重视编读互动,关注读者发展,一腔心血换来桃李满天。
  编读互动也是陶本一先生在编辑工作实践中非常重视的。他要求报社的每位编辑在编辑工作中都要重视编读互动,通过编读互动,了解读者真实需求,倾听读者心底呼声,为报刊的编辑、策划提供真实、准确的参考材料。在陶先生看来,做到这一步还不够,这只能算作一种最基本的互动,因为这种互动还带着较明显的工作性质和功利性。
  陶本一先生与孩子们的互动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那种爱无私、高洁,不带任何目的,不讲任何条件,只要是孩子的来信,他必定马上阅读并尽量回信;只要是孩子的意见,他都会认真考虑并予以答复。曾有吉林省一名患“滑膜结核”的残疾孩子给《语文报》写信,请求指点他如何生活下去。陶本一发现后,停下手里的工作,立即给他复信,并按期寄给他《语文报》以及自学的书刊。不仅如此,还让这个残疾孩子把病历本寄来,他回到上海后,跑到各大医院向名医请教“滑膜结核”的治疗方法。
  陶本一先生的这种做法带动、感染了报社的所有编辑,他们同样热情、慎重地对待每一位读者,在当时通讯条件非常落后的情况下,编辑们通过信件与中学生交流,解答学习疑难,指导修改写作,倾听少年心声,交流人生经验……他们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报刊编辑的本职工作。《语文报》和报社编辑的热情陪伴和无私帮助,在这些文学少年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孩子们长大了,进入大学,步入社会,逐渐消失在《语文报》的视野之外。然而,在语文报社成立30周年之际,这些昔日的孩子,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上海文广新闻集团总裁黎瑞刚、《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邱华栋、《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著名诗人伊沙、著名传媒人江小鱼等,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语文报》的感恩与怀念。这种穿越历史长河的交流更令人敬佩,更令人难忘!
  回味语文报社的发展历程,探讨、总结陶本一先生的编辑思想,不由得想起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那个春寒料峭、祖国大地刚刚解冻的时候,陶本一先生勇敢而富有远见地肩负起传播语文知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语文素养的神圣使命,将一抹灿烂的春色洒向每一个极度渴求知识的心灵,唤醒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今天,陶本一先生虽然离开语文报社已经16年了,但他带领语文报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的编辑思想对语文报社发展的深远启示,一定会被语文报人长久地牢记。陶本一先生的编辑思想也一定会与语文报社同生共长,随着语文报社的发展壮大而变得更加全面、系统、完善。





欢迎光临 中小学书法教学网——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学联盟”网站 (http://lzxywsf.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